8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公布最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1年期LPR為3.65%,較前值3.7%下調5BP;5年期以上LPR為4.3%,較前值4.45%下調15BP。值得注意的是,其中5年期以上LPR下調幅度則超出了10個BP的預期。8月15日,人行公開市場開展4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含對8月16日MLF到期的續做)和2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降息10BP。
全球加息,中國降息,確屬超預期降息,但也符合市場預期──釋放更多流動性穩經濟。
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2022年還剩4個月,穩經濟任務依然艱巨。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0%,比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位于臨界點以下,消費和工業增加值增長不及預期。上半年外貿勢頭不錯,進出口同比增長9.4%,但和去年同期21.4%的增速相比,下降幅度很大。受歐盟供應鏈轉移和東南亞外貿“搶食”,下半年我國外貿引擎后勁不足。投資層面,雖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1%,但是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5.4%。隨著大規模減稅尤其是留抵退稅,公共財政減少,不僅政府要過苦日子,也影響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穩經濟失去一劑猛藥,受困房企增多也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消費也受到影響。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7%。即使第三季度迎來消費熱潮,第四季度還有“雙11”電商促銷活動,但在全球通脹溢出效應下,特別是不確定的疫情影響,市場預期始終處于弱態勢,市場焦慮難以消弭。正因為如此,穩經濟措施的系統發力,經濟增長依然面臨壓力;樓市寬松力度很大依然難以逆轉頹勢,消費刺激力度雖大但消費增速尚未轉正。
也要防范樓市資金鏈斷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多周期的樓市宏調,皆能避免樓市硬著陸風險,今年1至7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6.4%,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7%,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再創新低。穩住房地產市場,不僅貨幣政策要給予受困房企適度靈活性,而且政府也要想方設法“保交樓”,防止樓市飛出“黑天鵝”。值得一提的是,也要關注地方金融機構發生存款匯兌風險,防止小問題變成大風險。穩住金融市場,防止金融市場出現風險傳導,至關重要。
守住貨幣政策不“大水漫灌”的底線,又能釋放出足夠的流動性,發揮貨幣政策傳導實體經濟和精準滴灌中小微企業的實效,達到實現穩經濟的目標又不引發通脹風險,是一道艱難選擇題。中國貨幣政策不能“大水漫灌”。“大水漫灌”或能刺激經濟,但會帶來高通脹風險。所以,“猛灌水”和“猛加息”兩種極端貨幣政策手段都須慎用。在此情勢下,中國要維持市場足夠流動性,提高市場預期,并且將流動性精準定位到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采取審慎的MLF降息形成LPR下調的降息疊加傳導很有必要。
這意味著中國貨幣政策工具和手段更加系統和精準,確保釋放出來的流動性,不會彌漫式消耗和跑冒滴漏,能夠沿著精準暢通的途徑引向實體經濟,補上實體經濟缺金少銀的短板,同時讓中小微企業渡過生存艱難期,通過資金潤澤市場末端微循環,增加供給側和需求端原動力,從而倒逼市場大循環運動有力。
穩經濟的應有之義
中國通脹風險可控,全年可維持在CPI增長3%左右的溫和通脹區間,這給貨幣政策通過多工具運用釋放流動性提供了可能性。除了適度降息,大規模減稅降費還要適度進行。此外,人行長期性工具和階段性工具在內的10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還要繼續使用。
總之,超預期降息要實現以下目標:一是讓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能夠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讓其擁有真正獲得感而非“吃不飽、喝不足”的流動性饑渴──貨幣政策流動性要形成流動性漣漪不能變成“撒胡椒麵”;二是要讓市場流動性不足的弱預期變強,消解市場焦慮增強市場信心──從MLF降息10BP到LPR調降,凸顯“西方加息中國降息”的超預期和逆周期提振作用。年內還要通過多工具多手段方式感受到市場流動性的汩汩不絕。從經濟學常識還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穩經濟的舉措看,“資金才是硬道理”──確保市場充裕的流動性,讓貨幣傳導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的功能增強,才能穩住市場預期和提振市場信心。
全球加息,中國降息,貨幣政策的超預期,不僅體現中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自信,也是穩經濟的應有之義?! ?/p>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