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oa8i0"><optgroup id="oa8i0"></optgroup></rt>
<rt id="oa8i0"></rt><rt id="oa8i0"></rt>
<acronym id="oa8i0"></acronym>
<acronym id="oa8i0"><small id="oa8i0"></small></acronym>
<sup id="oa8i0"></sup>

大公網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評論 > 大公評論 > 正文

?議事論事 | 香港既要“搶人才”更要“留人才”

2022-08-25 04:24:00大公報 作者:卓銘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出席活動致辭,再次強調不但要向外“搶”人才,也要積極培育本地人才,才能讓香港的創科生態圈百川匯流,生生不息。

  人才之于香港發展的重要性毋庸贅言,但就現時香港的人才培育環境和相關政策而言,即使沒有落后于其他競爭對手,也絕對稱不上有什么巨大優勢。要建立一個可供長遠發展的人才庫,必須先了解香港的人才環境究竟存在著什么問題。

  在討論應如何“搶”人才之前,先看幾組數據。首先是過去6年經一般就業政策獲批來港的人數,據入境處資料,2016年時有9373人,隨后三年分別錄得15447人、12412人、10407人,到這里為止雖然有跌幅,但每年外地人才來港數量仍然算得上穩定。然而到了2020年,相關數字急跌至4030人,至今年3月,僅錄得728人。即使保守估計,全年亦只有約2800人。

  如果把相關數據按照行業拆分,則跌幅更顯突出。在政府最關心的“資訊科技”界別,由2016年1682人申請,大跌至去年585人,跌幅達65%。除了國際創科中心外,建設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同樣是香港的發展目標之一,惟“藝術/文化”界別的跌幅卻最為夸張,6年間由4436人降至133人,跌幅達到驚人的97%。而且按今年目前的趨勢推斷,跌幅仍會持續。

  另一組數據是“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的審批情況,根據創科署資料,2018年以來的獲批配額申請達到85%??瓷先ニ坪跸喈敳诲e,但申請人最后得到簽證的數量有多少呢?入境處數據顯示只有46%。而且被撤回公司配額申請的數量,也在去年錄得破天荒的31宗,而今年光是首季就已經有7宗。

  輸入人才獲取居留權比例太低

  不難看出,關鍵跌幅出現的時間都在2020年至2021年之間,新冠疫情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除了影響公司經營外,特區政府在防疫政策與吸引人才政策之間亦沒有做到一個有效平衡,令外地人才和企業卻步。然而,香港人才問題的關鍵尚不在此。

  現時在吸引外地人才方面,政策主要包括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還有其他循一般就業計劃來港。相關計劃的簽證獲批宗數其實每年均穩定上升,去年施政報告更宣布將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配額增加一倍至4千個。但要檢測相關政策成效,還要看最后有多少人獲得永久居留權,令人驚訝的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中獲永久居留權比例只有約20%,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則更低,僅有6%。

  換言之,比起“搶”人才,香港更關鍵的問題在于留不住人才。即使推出再多同類政策,增加再多配額,但若然一直“供過于求”,則始終是治標不治本。事實上,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去年的“世界人才排名報告”,香港雖然全球排名11位,居亞洲第一,但在“吸引/留住人才”的子項目,香港卻連年下跌,由2017年的11位,下降至去年的26位。

  再退一步說,香港與內地緊鄰發展,本身應該非常有利于內地專才來港定居,但為何最終結果仍然差強人意?說到底,這不只是政策問題,還有社會環境因素。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比較,香港人才政策唯一稱得上有優勢的,便只有較低的稅率,對賺得多的頂尖人才來說,這可以說是聊勝于無。然而,在真正能便利人才留港生活以至定居方面,政府在政策上卻乏善可陳。

  一些最基本的民生問題,都對吸引和留住外地人才構成阻礙。例如香港就業市場的晉升階梯本來就非常狹窄,試想,連本地年輕人向上流動都面對巨大困難,外地人才又怎可能光靠政府的升學資助、稅制,而在香港得到穩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其次,香港的生活成本即使在發達地區中也名列前茅,長期定居的話,不只要考慮學費,還有衣食住行的開支,若然成家立室,生活成本無疑更加高昂。

  頗為諷刺的是,香港不乏國際頂級的大學,也有獲多地認可的學術證明。這就變成對外地人才來說,香港更適宜作為“跳板”角色,透過人才計劃來港取得學歷和文憑,之后再轉往其他地方發展。香港非但沒有“搶”到人才,反倒“為他人作嫁衣裳”。

  縱觀我們的競爭對手,在稅率上未必較香港低,但都不妨礙吸引人才,重點還是在于政策配套。例如新加坡就有為外地人才提供“就業準證”,這不只是一般的工作簽證,更容許持有人毋須重新申請而多次入境,亦可以開設儲蓄戶口、購買醫療保險和租房,而且持有人只要工作滿半年,就可以立即申請新加坡的永久居留權,達到一定收入,還可以辦理家屬準證或長期訪問準證,讓家屬也一同移居當地。

  借鑒“移民技術激勵”計劃

  澳洲亦在今年推出一項“移民技術激勵”計劃,不只協助移民就業,還為他們提供“就業評估”,加快其就業的速度,并消除企業聘請外地人才時的疑慮,整個程序由提交文件至審批只需15個工作天,直接加快就業市場運作的效率。

  稍近一點的例子,內地不少省市除了基本津貼外,還會對人才提供購買或租房的津貼,一些地方甚至會直接提供現金獎勵??梢钥匆?,各地為了爭奪人才,可以說是各出奇謀,不只升學、就業、經營上的優惠,更重要的是便利人才在當地生活和扎根,以滿足長期的人才庫需求。香港本身就已經有各種社會問題需要解決,在“搶”人才方面豈能不采取更主動、更破格的方法?

  香港現時的人才政策,只有“人才公寓”這一類的簡單項目,背后其實依舊是“大市場,小政府”的思維,盲目相信市場機制自然可以吸引住人才。但從現實情況看,這種做法無疑已經過時,以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為目標的香港,在人才政策上,也必須以創新思維突破過去的條條框框。

  距離新一屆政府第一份施政報告出爐尚有一個多月,各界都期望政府能推出更多突破性的措施,要在這場全球人才爭奪戰中跑出,特區政府必須做到快狠準,果斷參考其他地區的做法,清除對吸引專才不利的各種因素,不只要“搶”到人才,還要留住人才、贏得人才。

相關內容

點擊排行

插进去视频,男人放进女人阳道视频观看,农村少妇久久久久久久,色婷婷五月亚洲一区二区四虎,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A片不卡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