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反彈速度明顯加快,新增確診個案接連創出五個月以來的新高,日破萬宗“指日可待”。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抗疫何去何從?特區政府有無完備的應對方案?什么情況下收緊限聚令?如何更有效推動與內地及國際通關?這些都是市民非常關切的問題,特區政府應該更加清晰地作出說明,這有利凝聚共識,共同打好這場抗疫持久戰。
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多,全球逾6億人感染,數百萬人死亡。病毒仍在不斷變異,同時人們對疫情規律有了更多的認知,加上疫苗普及,各地抗疫策略也在不斷地調整,形成不同路線。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共同點都是力求在保護生命和保住民生方面做出平衡。
抗疫是科學,所有措施都要有科學數據作依據?,F在人們基本上形成這樣的共識,即確診數字高低未必是重要的,確保醫療系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有效運作,才是最關鍵。香港在第五波疫情高峰期間傷亡纍纍,主因在于未做好應對準備。相比之下,新加坡的總體確診人數比香港還多,但死亡人數較少,原因在于新加坡政府成竹在胸,對患者實行精準分類,未打針、已打針、打齊針的市民有不同的應對方案,確保醫療資源有效使用。正因為該國抗疫思路明確,方向清晰,不管疫情如何變化,市民都心中有底。
鑒于香港疫情快速升溫,醫療系統的壓力與日俱增,保障此系統不致崩潰成為重大挑戰。醫管局日前啟動第三級病床調配措施,預留了5000個床位,必須確保這些病床能及時使用。非緊急醫療服務因此被削減,保障有關病人的權益需有預案;分流長期病患,私家醫院需要勇于分擔。還有,并非所有家居都適合隔離,中央援建的方艙設施需要派上用場,還要考慮病人大量增加時有沒有足夠的照顧人手。這些都是抗疫重點,必須未雨綢繆。
看得出,香港不希望“一刀切”收緊限聚措施,不希望復常之路被打斷,“精準抗疫”符合香港民情和實際情況。紅碼人士不得外出,黃碼人士出入需要受到限制,尤其不能出席需要摘口罩的食肆等場所,這些看似簡單,但落實起來并不容易,效果如何取決于市民的配合程度,更取決于政府是否嚴格執法,否則,再有效的制度也形同虛設。
是優先與國際通關,還是優先與內地通關,這是香港抗疫面對的現實問題。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必須保持國際聯系;另一方面,香港經濟對內地的依存度更高,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前途之所繫。與國際、內地同時通關是最理想的,但在目前情況下,同時通關不切實際。內地抗疫政策非常清晰,如果香港持續是“高風險地區”,就會有疫情“倒灌”內地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香港要求內地增加通關名額就非常困難,恢復通關更是難以想像,這不利于香港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
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世上沒有完美抗疫策略。先有抗疫思路,后有如何取舍。在香港抗疫問題上,“香港有求,祖國必應”,這一點毫無疑義,但特區政府必須強化抗疫主體責任,必須有明確方向,爭取市民支持,走出一條最符合香港實際情況、最能保障香港和國家利益的抗疫之路。坦率地說,這非常難。也正因為難,才是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