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葛亮成為第一位獲得魯迅文學獎的香港作家。
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昨日(8月25日)在北京揭曉,7個獎項共35篇(部)作品獲此殊榮,集中體現了2018年至2021年4年來各文學門類、文體創作的卓越成就,其中葛亮成為第一位獲得魯迅文學獎的香港作家,其作品《飛發》通過日常生活史的考證寫出了個人命運與香港的精神風貌。
魯迅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每4年評選一次,是中國最高文學獎項榮譽之一,與老舍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并稱中國四大文學獎。本屆魯迅文學獎各評獎委員會于昨日分別投票表決,產生獲獎作品包括《紅駱駝》(王松著)等5篇作品獲中篇小說獎,《無法完成的畫像》(劉建東著)等5篇作品獲短篇小說獎,《紅船啟航》(丁曉平著)等5部作品獲報告文學獎,《歲月青銅》(劉笑偉著)等5部作品獲詩歌獎,《回鄉記》(江子著)等5部作品獲散文雜文獎,《新時代文學寫作景觀》(楊慶祥著)等5部作品獲文學理論評論獎,《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許小凡譯)等5部作品獲文學翻譯獎。
嶺南生活激發創作
其中香港作家葛亮憑借作品《飛發》獲得中篇小說獎,成為香港文壇的一個重大突破。葛亮昨日回應表示:“《飛發》寫的是發生在香港的故事。寫一群人對自己行業的信仰與堅守,也在關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代際等問題。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的成長,勢必伴隨著文化基因的興變與融合。這是每個寫作者都要面對的命題。如同小說中叫做‘孔雀’的理發公司,某種程度上,也成為過去向現在的饋贈,進而遠及未來。感謝我這些年所生活的嶺南。它的開放、豐饒與包容,一直是我文學創作的源泉。”
本屆評獎是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后的第一次國家級文學獎項評選。為確保評獎的導向性、權威性和公信力,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對《魯迅文學獎評獎條例》及細則作出了修訂,并成立了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評獎辦公室。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作品征集自今年3月15日啟動,于4月30日截止。6月15日,參評作品目錄向公眾進行公示。8月13日,評獎進入集中評議階段。
參評作品中,篇幅長、精神飽滿度高的中篇小說很多。包括葛亮在內,獲獎的5位作家,分布于不同年齡段,有些是寫作多年的成熟作家,有些是剛剛起步的青年作家,有專業作家,也有軍人和自由職業者。
中國作協計劃從本屆魯迅文學獎開始,打造以國家級文學獎頒獎活動為核心的“中國文學盛典”,展現新時代作家昂揚向上、勇攀藝術高峰的志向和努力,展示欣欣向榮的新時代文學的卓越成就,讓優秀作家作品以更豐富的形態、更新穎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吸引更多讀者,在全社會凝聚磅礴的文學力量。
《飛發》關注信仰與堅守
《飛發》是葛亮2020年在第五期《十月》文學雜志頭題發表、后被《小說月報》等轉載的中篇小說作品。
小說《飛發》以上世紀的香港為背景,圍繞理發行業及其傳統展開,講述兩家理發店和它們主人的故事。兩代人、一個行當、一座城在大時代里的命運沉浮,時尚風習里沉潛著家國之思,小說敘事縝密,文筆細膩,看似日常生活化的內容里,包含著經得起考證的歷史風貌,悉心寫出的老香港城市圖景和理發行業的大小物事。父與子的沖突,新舊兩種“技藝”的最終和解,越過代際和審美差異的表象,直抵社會變遷與時代發展的神經,書寫了大時代里小人物的心靈史。
作家簡介
葛亮,中國當代作家、學者。原籍南京,現居香港。畢業于香港大學中文系,獲哲學博士學位?,F任教于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著有小說《燕食記》《朱雀》《北鳶》《瓦貓》《七聲》《戲年》《浣熊》《謎鴉》;散文隨筆《小山河》《梨與棗》,文學評論《繁華落盡見真淳》等。作品被譯為英、法、意、俄、日、韓等國文字。曾獲“中國好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首屆香港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等獎項。長篇小說《朱雀》《北鳶》兩度入選“亞洲周刊華文十大小說”。作者獲頒“海峽兩岸年度作家”、《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國人物”。